西藏沙蜥

Phrynocephalus theobaldi   Blyth
   

  127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四肢短小,背和胸、腹鳞光滑无棱。无腋斑。第III、第IV趾有弱栉。成
蜥腹部常有大型黑斑。尾的腹面黄白色,无黑环。
形态 体及四肢短小,头体长40-52mm,尾长45-55mm。头似倒心脏形,长、宽大致相等,眼前部往上唇斜下,眼间凹陷;吻尖,鼻鳞2-3 (4)枚,鼻孔朝向前上方,鼻间鳞3-4枚。头部背面的鳞片平滑而大,眶上鳞较小。鼻孔至眼前鳞之间有鳞2-3枚。上睫鳞除最后二、三枚外,前面诸鳞扁平,覆瓦状排列;上、下眼睑均被粒鳞,大多数上睑缘鳞的游离缘平齐,下睑缘鳞的游离缘呈锯齿形;下睑鳞与上唇鳞之间有纵列鳞3-4行。上唇鳞13 (14)-16枚,下缘呈缺刻状;下唇鳞13-14 (12-15枚。颏鳞大,由此至喉褶的一纵列鳞41-52枚。
体短而平扁。背、腹之鳞光滑,无棱或突起的鳞丛。四肢短小,前肢贴体前伸仅拇指不超越吻端,指、爪均短,栉缘不发达,指长顺序4-3-2-5-1;后肢贴体前伸到达腋部、肩部或颞部,腿的背面被有少数棱鳞,第III、第IV趾外侧的栉缘不发达,内侧之栉更小,趾长顺序4-3-2-1-5,趾爪尖长。尾长为头体长的1.50倍以上,后部的背、腹面覆有弱棱鳞。
背面灰色、浅棕色或浅蓝灰色,有2纵列浅色镶边的圆形黑斑,但也有背斑不显或为4纵列圆斑之蜥体;四肢和尾背也有同样的斑纹。腹面连同尾下黄白色,前胸有黑色小点,腹面有大型黑斑;尾梢腹面深黑色,但雌蜥腹面及尾梢的黑色较浅。
幼蜥的纵列背斑不显,腹面全为黄白色。西藏扎达所获标本的四肢比例较长,前肢贴体前伸时,各指均超过吻端,后肢也到颈前部几达眼的后缘。

大小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西藏沙蜥是本属中的高寒种,广泛地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北部地区,主要生活于3000-4800m或更高的高山荒漠环境。栖息在山麓冲积洪积的倾斜砂砾地带、丘陵缓坡、河湖沿岸的干燥沙砾地或沙丘上,植被的覆盖度低,生长着驼绒藜( Cera-toides latens )、秀丽水柏枝(Myricaria elegans )、黑柴(Sympegma regelii )、细枝亚菊(Ajania gracilis )、藏西蒿(Artemisia wellbyi )、阿里棘豆(Oxytropis tatarica )、黄芪(Astragalus )、北疆芥(Christolea crassifolia ) ,固沙草(Orinus thoroldii)等植物。该蜥的数量在以针茅(Stipa sp. )、青藏苔草(Carex moorcroftii )和赖草(Aneurolepid -ium dasystachys)为主的山麓平原及冲积湖积平原的干燥沙丘上却甚稀少,而在基岩显露和植被茂密的山岭坡地,以及草木繁盛的山间谷地与河岸湿地则杳无蜥迹。活动的频繁程度与气温有密切关系,气温升高时极其活跃,行动敏捷,阴云蔽日或天阴刮风时,常匍匐于地面很少活动。只在风雨或风雹交加之际,才深居洞内不出。夏天的活动时间为8:30至20:00,然其活动高峰在中午11:30-12:30和下午15:00-18:00,傍晚即返回洞中。受惊后常迅跑2-5m,立即止步昂首侧视,若有危情迫近,则急速逃窜,奔跑虽甚迅速,但不能持久。常在草丛、石块间和灌丛中觅食,以直翅目、半翅目、鞘翅目、膜翅目和双翅目等小型昆虫及其幼虫为食,其中尤以鞘翅目的步行虫科、伪步行虫科、豆象科和叩头虫科数量最多。此外还兼吃少量植物的花和幼茎嫩叶。当发现捕食目标时,即伏身地表,摇尾徐进,俟进近昆虫后便纵身跃起张口咬捕。
为适应高寒气候特点,西藏沙蜥营卵胎生繁殖,未成熟卵为圆形,成熟时呈椭圆形,无卵壳,7-9月曾于母蜥输卵管内发现1-3个正处于各个发育阶段的幼蜥胚胎。8月上旬起,孕蜥相继产仔,初产幼蜥头体长约23mm,与尾长约略相等。生活在海拔4000m以上的沙蜥,腹面有大块黑斑,但幼蜥刚产出时腹部白色,以后随同生长发育逐渐出现黑斑,并不断扩大,在雄蜥中甚至布满整个腹面和尾基部,以利吸收更多的地表辐射热量。

生境信息

西藏沙蜥是本属中的高寒种,广泛地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北部地区,主要生活于3000-4800m或更高的高山荒漠环境。栖息在山麓冲积洪积的倾斜砂砾地带、丘陵缓坡、河湖沿岸的干燥沙砾地或沙丘上,植被的覆盖度低,生长着驼绒藜( Cera-toides latens )、秀丽水柏枝(Myricaria elegans )、黑柴(Sympegma regelii )、细枝亚菊(Ajania gracilis )、藏西蒿(Artemisia wellbyi )、阿里棘豆(Oxytropis tatarica )、黄芪(Astragalus )、北疆芥(Christolea crassifolia ) ,固沙草(Orinus thoroldii)等植物。该蜥的数量在以针茅(Stipa sp. )、青藏苔草(Carex moorcroftii )和赖草(Aneurolepid -ium dasystachys)为主的山麓平原及冲积湖积平原的干燥沙丘上却甚稀少,而在基岩显露和植被茂密的山岭坡地,以及草木繁盛的山间谷地与河岸湿地则杳无蜥迹。活动的频繁程度与气温有密切关系,气温升高时极其活跃,行动敏捷,阴云蔽日或天阴刮风时,常匍匐于地面很少活动。只在风雨或风雹交加之际,才深居洞内不出。夏天的活动时间为8:30至20:00,然其活动高峰在中午11:30-12:30和下午15:00-18:00,傍晚即返回洞中。受惊后常迅跑2-5m,立即止步昂首侧视,若有危情迫近,则急速逃窜,奔跑虽甚迅速,但不能持久。常在草丛、石块间和灌丛中觅食,以直翅目、半翅目、鞘翅目、膜翅目和双翅目等小型昆虫及其幼虫为食,其中尤以鞘翅目的步行虫科、伪步行虫科、豆象科和叩头虫科数量最多。此外还兼吃少量植物的花和幼茎嫩叶。当发现捕食目标时,即伏身地表,摇尾徐进,俟进近昆虫后便纵身跃起张口咬捕。

繁殖特征

为适应高寒气候特点,西藏沙蜥营卵胎生繁殖,未成熟卵为圆形,成熟时呈椭圆形,无卵壳,7-9月曾于母蜥输卵管内发现1-3个正处于各个发育阶段的幼蜥胚胎。8月上旬起,孕蜥相继产仔,初产幼蜥头体长约23mm,与尾长约略相等。生活在海拔4000m以上的沙蜥,腹面有大块黑斑,但幼蜥刚产出时腹部白色,以后随同生长发育逐渐出现黑斑,并不断扩大,在雄蜥中甚至布满整个腹面和尾基部,以利吸收更多的地表辐射热量。


国内分布

在西藏高原,南止于喜马拉雅山北坡,而以冈底斯山和藏青唐古拉山一线为其北界,然由拉萨往东则数量逐渐减少,至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就已绝迹。藏北西起斑公湖至改则一线的阿里地区,也有不少西藏沙蜥。文献报告在新疆西南部曾有本蜥的分布记载。